漢學研究通訊稿件29卷2期(No.114)

一、會務概況

1.朱執行長雲漢於三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赴美國匹茲堡參加本會九十八年度美洲地區諮議委員會,會中除參與美洲地區一般申請案之審議,並針對美洲地區業務、未來發展與各委員們交換意見。

2.香港中文大學赴台訪團於四月十六日前來本會拜訪,由朱執行長雲漢、王副執行長璦玲、研究室康豹主任出面接待。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團成員包括校長劉遵義教授、候任校長沈祖堯教授、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副校長鄭振耀教授、文學院院長熊秉真教授、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教授、理學院院長伍灼耀教授、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少南教授、學術交流處處長黃?女士及學術交流處副主任黃立勤女士等一行十人。本會與該校自2005年即合作設立「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共同為推動兩岸三地之學術合作與交流而努力,此次透過訪問團的到訪,雙方亦進一步交換意見,並加強彼此的合作關係。

3.本會亞太和歐洲地區諮議委員會於四月十七日和十八日分別在本會總部會議室舉行,會中兩地區諮議委員對申請案之初審意見進行複審討論,並推薦擬補助之申請案呈請六月份董事會核定。

4.本會國內地區諮議委員會於五月一日在陽明山中國麗緻大飯店會議室舉行,會中審核國內地區研究計畫、研討會、出版補助等一般申請案,以及中華民國留學美洲、歐洲和亞太地區獎學金申請案。諮議會目前已推薦擬補助之申請案名單,將呈請六月份董事會核定。

5.本會歐洲地區博士論文獎學金和博士後研究獎助金申請案原訂於四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捷克查理士大學「蔣經國國際漢學中心」舉行,但因受冰島火山灰擴散,歐洲飛航控管的影響而取消,改由線上審查。目前該審查還在進行中,預計五月中旬將可確定擬補助名單。

二、專案補助

本會近期補助之專案計畫如下: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殷墟手工業及作坊綜合研究計畫」案

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是中國青銅時代與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的一件大事,也是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生根與發展的開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立之初,傅斯年所長即薦用董作賓,選擇在安陽殷墟展開中國第一次長期的系統考古田野發掘。在董作賓、李濟與梁思永先後的率領下,史語所殷墟十五次發掘揭露了小屯東北地的宗廟宮殿區及侯家莊西北岡的王陵區,發現大批陶器、銅器、玉石、甲骨、以及商王大墓及大規模夯土基址。惜因種種因素,史語所在中國大陸的田野工作被迫中斷,安陽殷墟的出土器物、田野記錄、工作筆記等亦搬運來台,藏於史語所南港現址。安陽考古第一代學者的工作轉而以田野發掘資料的發表與研究為重心。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於1950年起,繼續進行安陽殷墟的發掘,至今日近60年未曾間斷,使殷墟成為中國考古研究及發掘時間最久的遺址。考古所的安陽學者透過新的發掘與研究,建立殷墟的陶器年代序列,釐清遺址的範圍,並發掘包括婦好墓等貴族墓的大批墓葬、甲骨窖藏、大規模手工業作坊,從而建立殷商社會及其物質文化的全貌。1999年更發現早於殷墟的洹北商城,為安陽考古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透過考古所學者的努力,安陽考古與國際考古學界互動日益密切,使安陽逐漸成為國際學術的焦點。

由於歷史因素及外在客觀條件,史語所與考古所安陽發掘的成果自1949年起即分置海峽兩岸,兩岸學者固然透過出版品及學術會議得以進行交流,但終不免有所隔閡。以殷墟王室主要活動範圍的小屯宗廟宮殿區及西北岡王陵區為例,出土器物及田野資料與遺址異地而置,考古所安陽學者僅能就發掘報告進行研究,無法直接觀察實物或利用田野資料進行新的研究課題。隨著第一代安陽考古學者的凋零及原始材料的陸續出版,史語所亟待開展新的安陽考古研究領域,一以賡續,一以拓展。而第一代安陽考古學者的田野工作不免未盡完善,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仍需回到田野解決。是以兩所在安陽考古的領域,合則雙全,分則兩失。

史語所與考古所淵源密切,考古所創所學者夏鼐、尹達、郭寶鈞等,均曾為史語所考古組同仁,與史語所第一代安陽學者同在田野中共事,但因兩岸隔閡,親如石璋如與尹達者,亦斷失聯繫。1980年代,兩岸交流始復,史語所同仁即赴北京造訪考古所,自此兩所人員來往日益頻繁。其間亦曾多次商談具體合作事宜,惜受各種原因所限,未能成功。

如今兩岸學術交流日見頻繁,史語所亦思藉此時機,推動兩岸之間的考古學科合作。2008年適值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兩岸兩所分別舉辦紀念學術活動,除研究人員相互參與會議外,兩所所長亦表達共同促成兩所安陽考古合作的意願。2009年夏,兩所進一步交換合作計畫提議書,針對可能合作項目提出建議,並達成促進及推動兩所合作的共識,兩所合作時機已然成熟。

目前兩所對合作項目已形成初步共識,將從人員互訪、合作研究計畫、GIS數據庫建立,以及合作田野發掘計畫等部分逐步推動。但有鑑於合作田野發掘涉及執照申請等作業,時機未臻成熟,且GIS數據庫的初期階段以架構建立、資料輸入為主,史語所因擬以安陽殷墟手工業及作坊之研究課題,向本會申請兩所合作計畫經費。俟兩所合作成熟以後,再逐步開展其他層面的合作。

2.委託ACLS補助“The Comparative and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hina”案

本會有感於七0年代初期,由G. William Skinner等人主編,而由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系列,及由James Watson 等人主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的“Studies in China” 系列論文集,為近三十年來有關中國文化與社會之研究立下典範。因此,曾在2003年邀請國內外有關歷史、人類學、考古學、宗教學、文學等重要學者在普林斯頓大學舉辦「中華文化與社會研究新視野」(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研討會。會中就中國研究發展的方向及跨學科之國際合作研究題目作了充份的溝通,並討論如何組織研究合作團隊,選擇跨文化、跨學門、跨地區性有創意的主題,成果將洽商國外知名大學出版社以專書系列形式出版。會後,根據學者提出之各項建議組織規劃委員會(Planning Committee),策劃系列研討會。從2004年起並委託「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ACLS) 承辦此系列研討會之申請業務,該委託專案進行順利,每年接受申請,並召開年度審查會。審查原則特別注重申請者過去之學術成就,及所提出計畫之重要性與前瞻性。審查委員每年以更換一名為原則,除可維持其延續性之外,並注入新觀點。

ACLS過去所補助之研討會主題均具有前瞻性,學科領域並兼顧文史哲與社會科學方面;從審查委員會之成員、審查程序,可看出其執行過程嚴謹;從每年申請案數量之不斷增加,亦可看出此專案計畫的重要性及其在美洲學界所受到的重視。同時,獲得通過之研討會,均邀請台灣學者參與,拓展了國內與美洲學界之溝通管道,近期並鼓勵研討會在美洲以外地區舉行。因當前中國研究已漸漸趨向跨地區、跨學科之學術整合,該計畫提出的新方案除繼續支持具有開拓性的議題,亦強調中國研究的跨文化比較。同時開放美洲以外學者與機構之申請,並加強出版,希望促成本計畫以系列論文集問世,成為ACLS與本會合作之最佳成果,因此其執行成效深獲美洲學術界的高度肯定。

3.歐洲漢學學會(EACS)補助案

「歐洲漢學學會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EACS」為歐洲學術社群的代表,本會成立之初,該學會曾協助我們開啟歐洲地區業務及評審處理獎學金的發放,對本會日後拓展歐洲地區漢學研究助益良多。

本會自1994年開始即定期補助「歐洲漢學學會」之雙年會與該學會主辦之「圖書館旅費補助」(Library Travel Grants),並自2003年開始贊助雙年會之「青年學者論文獎」(Young Scholar Award)。

第十八屆「歐洲漢學學會」雙年會將於2010年7月14日至18日,假拉脫維亞大學(University of Latvia)舉行。本屆雙年會主題為「Culture is a Crowded Bridge」,預計將有超過兩百篇左右的學術論文發表,並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漢學研究學者及研究生參與盛會。

「圖書館旅費補助」主要為協助東歐年輕學者赴西歐重要漢籍收藏地 (例如劍橋、牛津、倫敦、萊頓、巴黎、海德堡與慕尼黑等地),收集研究資料所需之旅運費,每年受益學者約十人。

「青年學者論文獎」為鼓勵研究生或剛獲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提出他們的論文參與角逐而設,每回約有六、七十位參賽者。獲選為當年度三篇最佳論文的得主,得以在「歐洲漢學學會」的雙年會中發表,由本會全額贊助出席費用。該獎項提供一個舞台,許多資深學者除了聆聽也提供意見,對獲獎者而言是極大的榮譽。同時,對提升年輕學者的能見度,以及促進歐洲地區漢學研究的發展幫助頗大。

4.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案

本會為促進兩岸三地及亞太地區之漢學研究與學術交流,保持漢學資訊之暢通,並加強亞太地區與西方國家漢學研究學者之互動,於2006年起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成立「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Asia-Pacific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CK-APC)。該中心與本會「美洲校際漢學研究中心」及歐洲捷克查理斯大學「蔣經國國際漢學中心」,均保持密切聯繫,成為本會第三個主要之地區研究中心。

該中心自2006年成立至今,成效顯著。除利用香港中文大學文史研究方面現有的人才及其他學術資源,與兩岸重點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以香港本身的國際性地位,積極推動亞太地區的漢學研究與整合。在人文學科研究方面,除中國歷史、文學、語言學、藝術史等之外,還包括具有特色的東亞考古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由於中大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因此重點放在當代中國社經的研究。目前該中心透過各類型研習營、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討論會、開設工作坊等活動,鼓勵兩岸三地學者與研究生的參與及交流,並吸引許多亞太及歐美重要學者的參與,同時透過各類學術活動的推展,亦達到人才培育的目的。

香港在亞太地區角色日益重要,亞太漢學中心致力於促進兩岸三地、亞太地區以及國際間的學術研究與交流,成果亦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