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本頁列印本頁

成立背景

 
  當代國際關係網絡之中,一個國家形象的維持已不單是靠政治、經濟與外交的方法可以完全達到目的,其間學術文化的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管道。一九七二年日本政府以相當於二百億台幣的雄厚基金成立「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以鉅額經費補助歐美重要大學與學術機構,鼓勵從事日本文化語文的學術研究。自此以後,日本研究就逐漸成為歐美大學內東亞研究機構的主流,而實際上是東亞文化基礎的漢學反而漸被忽視。  

  在北美主要大學任教的若干華裔教授們有鑒於此一趨勢的發展,可能危及漢學或中國研究在國際學術上的地位,乃於民國七十六年集體上書故總統 經國先生,陳述國家財力已漸豐裕之時,實應及時成立一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以支持鼓勵海外之中國研究,並以長遠的眼光來建立與國外學術界的友誼,藉以提升國家形象。  經國先生當時欣然接受此一建議,並囑咐有關單位研擬辦法,惟辦法尚未定案, 經國先生竟於七十七年元月十三日逝世。

  經國先生逝世後,政府部門仍甚關懷基金會之發展。李前總統登輝與俞前院長國華均認為如以 經國先生之名為號召,更能推動民間與企業界之共同捐助,擴大基金會建立之意義。於是俞前院長乃於七十七年指定教育部毛部長高文負責籌畫基金會之成立,並擬定名稱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以紀念蔣故總統 經國先生。